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27-83887007(808)

新闻资讯

联系我们

电话:027-83887007(808)
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京华国际B座10层

请关注官方微信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业界资讯

污水处理氨氮、总氮超标全解析!8大原因+解决方案,一文搞定

作者:admin 上传时间:2025-08-06 浏览次数: 返回上级

导语: 污水排放标准日益严格,除了氨氮,总氮管控也已成为重点!今天,我们就来深度解析污水处理中常见的氨氮、总氮超标问题,手把手教你识别原因并找到应对之策。

一、氨氮为什么超标?

污水处理中氨氮超标是常见难题,原因多种多样。下面这8大原因及解决方案,务必收藏!

01 有机物导致的氨氮超标

  • 现象: CN比小于3的高氨氮污水,因脱氮需要CN比4~6,需投加碳源(如甲醇)。若大量碳源(如因阀门故障导致甲醇过量)进入缺氧池(A池),继而涌入曝气池,会导致池面泡沫激增,出水COD、氨氮飙升,系统崩溃。

  • 分析: 过量碳源超出反硝化能力,进入曝气池后被异养菌(好氧代谢)大量消耗氧气和微量元素。自养的硝化细菌代谢慢,在氧气争夺中处于劣势,硝化反应受抑制,氨氮升高。

  • 解决办法:

    1. 立即停止进水,开启内外回流进行悶爆;

    2. 停止排泥,保证污泥浓度;

    3. 若已引发非丝状菌膨胀,可投加PAC增强污泥絮凝性,投加消泡剂消除泡沫。

02 内回流导致的氨氮超标

  • 原因: 内回流泵电气故障(假信号运行)、机械故障(如叶轮脱落)或人为失误(反转运行)。

  • 分析: 内回流故障导致硝化液无法回流至A池,A池仅靠少量外回流携带硝态氮,形成厌氧环境。碳源仅能水解酸化,无法彻底反硝化。大量未代谢有机物进入曝气池,引发氨氮升高。

  • 解决办法: (根据严重程度)

    1. 及时处理: 检修内回流泵即可;

    2. 已影响氨氮: 检修内回流泵,同时减少或停止进水闷爆;

    3. 系统崩溃: 停止进水悶爆,条件允许可投加同类脱氮系统污泥加速恢复。

03 pH过低导致的氨氮超标

  • 诱因:

    1. 内回流过大或内回流处曝气过量,携带过多溶解氧(DO)进入A池,破坏缺氧环境,反硝化细菌进行有氧代谢,部分有机物被好氧分解,反硝化不完整导致碱度补偿减少,pH下降。

    2. 进水CN比不足,同样导致反硝化不完整,产碱不足,pH下降。

    3. 进水本身碱度降低。

  • 分析: pH持续降低抑制硝化细菌活性(适宜pH范围外),导致氨氮升高。实践中因运营人员会及时加碱调节,此原因导致严重超标相对少见。

  • 解决办法:

    1. 发现pH持续下降,立即投加碱(如NaOH、Na2CO3)维持适宜pH范围(通常7.0-8.0),同时排查根本原因。

    2. pH过低(如5.8-6.0)但硝化系统尚未完全崩溃时,先补充碱度提升pH,再进行闷爆或投加同类污泥。

04 DO过低导致的氨氮超标

  • 场景: 高硬度废水易结垢,使用微孔曝气器易堵塞,导致曝气池溶解氧(DO)持续偏低。

  • 分析: 曝气头堵塞影响充氧和搅拌效果。硝化反应是好氧过程,DO不足直接抑制硝化菌活性,阻碍氨氮转化。

  • 解决办法:

    1. 更换曝气头: 适用于因操作或低硬度导致堵塞的情况。

    2. 改造曝气系统: 更换为大孔曝气器(氧利用率低,需风机余量大或成本允许)或射流曝气器(动力源宜用二沉池出水,尤其适用于高硬度水,防止结垢堵塞)。

05 泥龄导致的氨氮超标
  • 表现:

    1. 排泥(压泥)过多。

    2. 污泥回流不均(如两系列系统一侧回流过少)。

  • 分析: 排泥过多或回流污泥量过少都会导致污泥龄(SRT)过短。硝化细菌世代周期较长,SRT低于其世代周期的3-4倍时,硝化菌群无法有效富集成为优势菌种,硝化能力下降,氨氮升高。

  • 解决办法:

    1. 减少进水或闷爆;

    2. 投加同类污泥(常与1联合使用效果更佳);

    3. 若是污泥回流不均,在保证正常系列运行前提下,减少问题系列进水或闷爆,并将部分正常系列污泥回流至问题系列。

06 氨氮冲击导致的氨氮超标

  • 场景: 工业废水或混入工业污水的生活污水系统。如上游工艺异常(如汽提塔降温)导致进水氨氮浓度骤增,系统崩溃,出水氨氮超标,现场可闻到强烈氨味(曝气逸出游离氨)。

  • 分析: 主要归因于水中游离氨(FA)浓度过高。FA在10~150mg/L时即开始抑制氨氧化细菌(AOB/亚硝酸菌),而FA在0.1~60mg/L时对亚硝酸盐氧化细菌(NOB/硝酸菌)的抑制作用更为敏感。硝化过程需AOB和NOB协同完成,NOB受抑制可直接导致硝化系统崩溃。

  • 解决办法: (维持pH前提下,多措并举)

    1. 设法降低系统内氨氮浓度(如源头控制、加大稀释);

    2. 投加同类污泥;

    3. 闷爆。

07 温度过低导致的氨氮超标

  • 场景: 北方无保温/加热的污水厂(生活污水为主)。水温低于硝化菌适宜温度(通常>15°C),且未针对冬季提高污泥浓度(MLSS)。

  • 分析: 低温下,尤其硝化菌等自养菌代谢活性显著降低,甚至进入休眠状态,硝化效率下降。

  • 解决办法:

      1. 设计层面: 采用地埋式池体(适合小型项目)。

      2. 运行调整: 入冬前提早提高MLSS。

      3. 加热措施:

        • 若有调节池,可在池内加热进水(波动小);

        • 直接加热进水(电加热、蒸汽换热,需精确温控);

        • (较少用)加热曝气空气(利用空压机产热或额外加热压缩空气,需考虑曝气管耐热性)。

    08 工艺选型问题

    • 问题: 选用单纯曝气池、接触氧化、SBR等工艺进行脱氮。理论上在足够长的水力停留时间(HRT)和污泥龄(SRT)下可行,但实际中往往不经济且难以达标。

    • 解决办法:

      1. 延长HRT和SRT(如改造为MBR工艺提高泥龄)。

      2. 前端增设反硝化池(如改为AO、A2O等具有专门缺氧区的工艺)。

    二、总氮为什么会超标?

    总氮(TN)超标往往更为复杂,常涉及多个因素。以下是5大关键原因:

    01 氨氮超标

    • 分析: 氨氮是总氮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若氨氮未能有效转化为硝态氮(NO3--N),后续反硝化脱氮无从谈起,必然导致TN超标。


    • 解决办法: 参见上文“氨氮为什么超标?”部分的8大原因及对策,先解决氨氮问题。

    02 缺少碳源

    • 分析: 反硝化过程需要碳源作为电子供体。理论上COD:TN(CN比)需2.86,实际运行中通常需控制在4~6以保证充分反硝化。碳源不足是TN超标的最常见原因之一!

    • 解决办法: 按CN比4~6投加外碳源(如甲醇、乙酸钠、葡萄糖等)。

    03 内回流比(r)太小

    • 分析: (以AO工艺为例) 内回流的作用是将好氧池(O池)富含硝态氮(NO3--N)的混合液回流至缺氧池(A池)进行反硝化。内回流比(r)越大,硝态氮回流至反硝化区的量越多,理论上脱氮效率越高(脱氮效率η=r/(1+r))。内回流泵故障或设计流量不足导致r过小,是TN达标的常见瓶颈。

    • 解决办法: 检修或更换泵,提高内回流比r至200~400%。

    04 反硝化池环境破坏

    • 标志: 反硝化池(A池)溶解氧(DO)> 0.5 mg/L。

    • 分析: 缺氧环境被破坏(DO过高),使得兼性异养菌优先利用氧气进行好氧代谢,而非利用硝态氮进行反硝化。硝态氮无法被有效还原为氮气,导致TN升高。同时,DO过高还可能影响后续硝化区的氨氮去除(硝化菌竞争不过异养菌)。常见原因包括内回流量过大携带过多DO、进水跌落充氧等。

    • 解决办法:

      1. 内回流过大携带DO:调小内回流比或关小内回流点附近的曝气。

      2. 其他DO来源:如进水落差大导致充氧,应降低进水高度差;检查搅拌是否过度等。

    05 含N杂环有机氮

    • 分析: 某些含氮有机物(尤其含N杂环化合物,如吡啶、吲哚等)结构稳定,常规的生化处理(水解酸化、好氧分解)难以将其中的有机氮有效转化为氨氮(即氨化过程受阻)。这部分有机氮无法进入后续的硝化-反硝化路径,最终以有机氮形式存在于出水中,导致TN超标。此类问题具有特定废水特征(如焦化、制药、石化废水)。

    • 解决办法:

      1. 强化预处理:增加水解酸化单元,尝试破解部分难降解有机氮。

      2. 高级氧化:对水解酸化无法处理的顽固性有机氮,需采用高级氧化技术(如Fenton、臭氧、电催化等)进行预处理,破坏杂环结构,提高可生化性。